中華上下五千年,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孕育了淳樸、厚重的傳統文化。華夏文明自原始社會父系氏族就出現了“家庭”,并逐步發展出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生活的方式。家庭成員間的言傳身教正是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由此演化而來的“家風”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也世代銘刻在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心中。

“孝”無疑是家風中最基本的元素,是傳承了數千年的美德!度纸洝酚性疲“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意思是說: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并要知道算數和文字。“孝”應該是華夏文明的的基礎和根基,不“孝”是被普遍唾棄的行為,試想連父母都不在意的人如何能關心愛護別人,更何談愛國和忠誠。有了“孝”,才是一個和諧的家,無數個和諧的家才能成就富強的國。
“孝”的傳承中演化出了“敬”,“敬”誰呢?我自記事之初就被父母教導:敬老,《弟子規》中也有一句話:“稱尊上,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意思是:稱呼長輩不可以直接叫他的名字,在長輩面前,不能只顧賣弄自己,不顧他人的感受?梢“尊老愛幼、由己及人”的美德古已有之。“敬”不僅限于敬老,進一步推廣應是敬身邊一切可敬之人和可敬之事,世風之中以身份論高低、唯有“財”者敬之,這種人“敬”的是權,“敬”的是錢,道貌岸然、奴顏婢膝者有何可“敬”,倒是那些以正當勞動、勤奮工作立足于社會的人少有人贊頌,我輩當鑒之。
“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人與生俱來的品格,方孝孺說:“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寧,為善事者子孫興”。這句話告訴我們:交良友有利于培養自己的好品格;存心善能使家庭和睦安寧;做好事會使子孫興旺。善良是人的本性,但也需要我們去培養,“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中華民族向來與他國為善,真誠的幫助那些弱小貧困的國家,不以其弱而欺之,在友邦國家面臨災難的時候伸出援手,不正是“家風”中的小善積累而成國之大善嗎?
還有一個我們值得驕傲的家風是“勤”。勤勞是中華民族所固有的優秀傳統,并無數次在歷史的長河中展現出炫麗的風采:“文景之治”、“光武中興”、“貞觀遺風”、“開元盛世”、“康乾盛世”哪一個沒有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創造財富,才能推動著華夏文明的車輪滾滾向前。“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韓愈古訓話猶在耳,勤能補拙方可自強不息。
最后要說一個重要的家風是“規”。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家規”,或大或小,大的有村規、族訓,小到家長教育我們的一句普通箴言,這些“家規”塑造了我們最初的道德標準,讓懵懂時的我知道了什么是“正確”和“錯誤”。“規”要往更大的說,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就是“法律”。國家制定法律,和家規的道理是相通的,“無規矩不成方圓”,無法無天可不是幸福的家庭 ,更不可能使國家的繁榮富強。
家風如一杯酒,清香甘洌;家風如一壺茶,醇厚芬芳。每個家庭的家風都各具特色、包羅萬象,每一個優秀的民族傳統,都能在家風中找尋到它的蹤跡。(星辰美文網www.axairstreamlivingnapavalle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