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梅 山村 原味 2018 問題 九溪 借條 火把 新莊 延安 色彩 戒指 遙想 花椒 飛奔 大年三十 胭脂 草房 寺廟 演戲 草藥 折扇 貓頭鷹 棋盤 桃花源 莊嚴 輔警 新疆 二姐 石川河 農莊 茶葉 養生 同桌的你 鄉野 麻雀 寶雞 滄桑

年味-關于年味的散文

時間:2019-01-23 00:51:59    閱讀: 次    來源:星辰美文網  作者:鳳凰山人
  俗話說“進了臘月到了年”,一進臘月門就聞到年味了。唉!這年味是什么?年味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質的,既能看得見,又能摸得著,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罷了。
 
  就拿兒童來說,年味就是穿新衣,戴新帽,吃著好吃的,玩著好玩的,打扮得漂漂亮亮,跟著大人們走東,串西家,給大娘嬸子,叔叔大爺,七大姑八大姨,姥娘妗子去拜年,吃著糖塊瓜子,還能收到壓歲錢呢!這可是一年中最讓人舒心愜意的時刻。
 
  拿青年人來說,年味就是放下手中的活計,舒展舒展酸疼的筋骨,帶上酒肉,帶上祝福,帶著新媳婦去看望丈母爺、丈母娘,在舅子妻侄們的輪番勸酒中,喝得酩酊大醉,暈乎乎地睡他一天一夜不曾醒過來的洋相。
 
  拿老年人來說,年味就是全家團圓,喝著小酒,看著新年晚會,吃著年ye飯,聽著鞭炮聲,兒孫們虔誠地磕頭祝福,然后捹著膀子摟著脖子,左親一口,右親一口,吵著嚷著討要紅包的那種感覺,天倫之樂,人生中最大的幸福莫過如此。
 
  在外打工的農民工,不管在天南海北,還是城市工礦,沒人組織,沒人號召,都會自發地收拾行裝,擠火車,趕輪船,風風火火奔回家,趕著與妻兒團聚,趕著在父母膝下盡孝。每年的春運,幾億人口的流動大軍,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客流風景線,也是一種最淳樸濃烈的年味。
 
  主婦們則忙著趕集上店,扯上布,買上線,給兒女們做上新鞋新帽,新褲新褂,然后攤煎餅,做豆腐,蒸饅頭,蒸年糕,包包子,今天炒上一桌,明天炒上一桌,招待了姑爺,招待娘家侄兒,累彎了腰,累麻了腿,臉上卻笑開了花。
 
  這就是銘記在中國人心里,融化在骨子里的濃濃的年味。
 
年味
 
  一位大師說得好,“年味就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就是屋外煙花閃耀,飄進鼻孔內的一股幽香,就是忙前忙后的一頓豐盛的年ye飯,就是不管認識的不認識的,見面都說過年好的那種友好感覺,就是家家戶戶貼春聯,迎新春,慶祝春的開始,就是滿大街掛滿紅燈籠,充滿了祝福話語的那種氛圍。”
 
  “年”,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最大的民俗遺產,歷經數千年風洗禮愈益豐滿充實,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就是團圓、親情、祥和,驅邪降幅,凝聚了人們對生活,對生命的所有最美好的祝愿,此中包含著無比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這是中華民族最深刻的部分,是我們的民族之寶。
 
  年味是一頓豐盛的文化大餐,酸甜咸淡,就餐人各有所悟。
 
  我的兒童時期,對年味最深刻的記憶,就是父親寫對聯的那種淡淡的墨香味。   每年剛過臘月十五,全村幾十戶人家,紛紛把大紅對子紙送到我家,父親既要忙年,趕集置辦年貨,又要推碾推磨打掃衛生,時間對他來說是那樣的珍貴,但無論如何也要擠出時間為鄰居們,鄉親們寫對聯。父親首先把對子紙裁成長短寬窄不等的紙條——對子,還有大小不等的方方正正的“福子”,然后磨墨。那時沒有現成的商品墨汁,只能用硯臺慢慢磨,一次只能磨一點點,磨好了倒進一個盤子里——把一個瓦罐底周邊磨平了做成的墨盤子,這個盤子父親用了五十多年,傳到我這里也有二十多年了。一連磨上四五硯臺,足夠半天用的。
 
  父親給每家每戶寫的第一副對聯,都是“灶王對子”,“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或是“常思柴若桂,時惜米如珠”,祈求上天賜予吉祥幸福,告誡人們勤儉持家,節儉度日,父親一邊寫,一邊講給我聽。然后再寫屋門對子,大門對子和其他地方的對子,炕頭上寫“身體安康”,天井里高燈桿子上寫“高燈下明”,大門口外邊寫“出門見喜”,欄門上寫“六畜興旺”或“五谷豐登”,牛槽上寫“槽頭興旺”等等。我把對子紙按住,父親寫完一個字,我就把對子紙往前拉一拉。聽著父親謎一般的講解,聞著淡淡的墨香味,奧,要過年了!扳著指頭數,今天還有幾天過年,明天還有幾天過年,整個身心陶醉在新年的憧憬中。
 
  只一會功夫,屋地上擺滿了寫好的對子,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了,父親讓我看著,他利用等對子晾干的空隙去干他的活了,一天要寫兩三家,直到除夕人家都忙著貼對聯,掛紅燈,我家的對子還沒寫呢,父親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就焦急地說:“你寫寫吧!”父親給我裁好了紙,幫我磨好了墨,我也學著父親的樣子,先把對子紙折疊上格子,然后一筆一筆地往上畫,弟弟在一邊幫我拿著,這哪是寫對子呀,寫上的字歪歪扭扭,“龍飛鳳舞”,幸虧是自家的,要是給別人家寫這個樣,被人臭罵一頓是小事,說不定還要賠賞損失。然而父親看了卻頗有幾分得意,不無贊賞地說:“還行,就這樣寫吧!”我就這樣開始寫對子了,當時我上三年級,也就十多歲吧。淡淡的墨香味,變成了濃濃的年味,伴隨我走過了大半個世紀,至今我仍然堅持年年自己編對聯,寫對聯。
 
  過年了,放過鞭炮,吃過年ye飯,小孩子跟隨大人們走街串巷,給長輩們磕頭拜年。走在大街上,家家戶戶門口都貼上了大紅對聯,淡淡的墨香味摻雜著陣陣硝煙味沁入心肺,使得年味更加馥郁醇香,更加誘人醉人。別人家的小孩子每逢過年都喜歡要點瓜子糖果,吃得津津有味,口水直流,而我熱衷于到處觀看對聯,在對聯的王國里,士農工商,各有所異,就像百花爭艷的花園,奇花異草,百看不厭,特別一些不曾見過的對聯,我會念了一遍再一遍,讓父親講給我聽,直到背過;一些毛筆字寫的特別好的對聯,我會左端詳右端詳,看他如何下筆,如何收筆,點橫撇捺有什么特點,一時看不明白的,過幾天再跑來看。不論城市鄉村,戶戶寫對聯,家家貼對聯,好的對聯是文學與藝術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獨有的藝術瑰寶。走在大街上,欣賞風格各異的書法藝術,賞心悅目,樂此不疲,慢慢欣賞,細細品味,就像徜徉在文學藝術的大觀園里。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在三廟小學任教,我教的學生都是本村的孩子。我設置了習字課,從三年級開始教他們寫大仿,每逢過年的時候,我都鼓勵孩子們,回家后大膽練習,先寫自己家的,再寫叔叔大爺家的,十年八年后,爭取家家自己寫對聯,做到“寫對聯不求人”,改變過去那種依靠少數人寫對聯的局面,讓我心目中的年味更加濃厚醇香,更加悠遠深沉。
 
  進入八十年代,出現了商品對聯,快節奏的生活,寬裕的生活條件,使人們不再“進了臘月到了年”,“一天一個集”,而是拿著大把大把的鈔票,雞鴨肉,鍋碗瓢盆,一應年貨一次置辦全,捎帶著年畫、對聯一并帶回家,自己寫對聯的人少了,欣賞對聯的人更少了,制作對聯的人不再是文化人,他們制作的是商品,做的是買賣,連平仄對仗也不講究,上下句也不管,隨便兩句標語口號湊在一起就叫“對聯”,充斥著濃烈的商品氣息。雖然印刷精美,裝飾華麗,卻千篇一律,冰冷僵硬,少了喜慶祥和,少了文學性,藝術性,消失了高雅的文化品位,換成了赤裸裸的銅臭味。偶爾一副文人們自己寫的對聯出現在大街上,好像大漠中出現的一束鮮花,那么鮮明,那么耀眼,卻是那么的渺!
 
  年味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最新文章

心中的那支鋼筆


別樣的父愛-關于父愛


丁香花開的日子


春天的蘆葦


記故鄉


又見槐花開


母親1500字


母親-有關母親的散文


猜你喜歡

床上108種姿勢:69式


床上108種姿勢圖解大


滾來滾去的小土豆作文


滾來滾去的小土豆


床上108種姿勢:亞洲


床上108種姿勢:單腿


床上108種姿勢:插電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游記